特尼恩特法
1)方法簡介
圖3-15為特尼恩特爐示意圖。其為臥式轉爐,側吹熔池熔煉,與諾蘭達爐非常相似,爐長14~23m,直徑4~5m,外殼為0.05m厚鋼板,內襯0.5m厚鉻鎂磚。在65%爐長上,配置有30~50個直徑為5~6cm的風口,其余35%為熔體沉淀區。
圖3-15 特尼恩特爐示意圖
干精礦通過4~6個專用風口噴入爐內,熔劑、返料及濕精礦等通過爐子風口區端面上的加料斗加入爐內爐渣和銅锍表面,通過風口鼓人的常溫富氧空氣(40%0)進入銅锍熔體中。在氣體攪動下,熔煉反應在氣、液、固乳狀體中發生。間斷排渣和銅鏡。高品位銅鏡(含Cu72%~74%)送轉爐吹煉,渣含銅8%,送特尼恩特渣貧化爐或電爐貧化。煙氣SO濃度20%,回收余熱、收塵凈化后制酸。特尼恩特法生產過程控制與諾蘭達法完全相同。
2)技術特點
對爐料適應性強。
與諾蘭達法大致相同,屬過渡性技術。
風口區耐火磚易損壞,爐子壽命較短。
富氧濃度較低。
渣含銅較高,系統積存銅量較大。
自動控制水平不高。
爐體需要轉動,煙氣出口不能嚴格密封,車間SO污染較大。
3)主要技術指標
富氧濃度:常溫,含040%;
銅锍品位:71%~74%;
爐渣m(Fe)/m(SiO):1.47~1.75;
爐渣含銅:6%~10%;
煙氣SO濃度(爐口):25%左右;
煙塵率:<1%。
4)國內外應用情況
特尼恩特法是從轉爐吹煉銅精礦發展起來的技術。1977年在智利卡勒托內斯冶煉廠得到工業應用。最初為反射爐、特尼恩特爐和轉爐聯合組成的生產系統,產出粗銅。部分精礦采用反射爐熔煉,產出40%銅锍,加入特尼恩特爐內,進一步加人干精礦和濕精礦,采用富氧空氣側吹,產出72%~74%銅锍,送入轉爐吹煉成粗銅?,F在,反射爐已淘汰,特尼恩特爐單獨處理銅精礦,生產高品位銅锍送P-S轉爐吹煉。該法在智利得到廣泛應用,目前,智利有5座特尼恩特爐運轉,年產銅約70萬t。在其他國家推廣較少,我國目前沒有特尼恩特爐。
5)總體評價
特尼恩特法在其發展歷程中,或許是受到在其前幾年問世的諾蘭達法方案的啟發,這兩種方法在許多方面都大致相同。與諾蘭達法一樣,屬過渡性技術,主要問題為:
由于受爐體結構限制,富氧濃度難以提高;
爐襯壽命較短;
渣含銅偏高,銅直收率偏低;
低濃度SO無組織排放難以解決,車間環境差,SO 捕集率難以滿足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
評論 (0條)